《周处除三害》:电影的尽头是哲学,哲学的科普是故事

时间:2024-03-02 21:28:51阅读:676
电影《周处除三害》正在院线上映,老编我已经于该片上映首日观影完毕。我先聊几句影评篇外,但对尚未观影的影迷应该有帮助。这部电影,还是不要带孩子观看了。我对电影《第二十条》的影评分析当中,也说到了这个看法
  • 周处除三害
  • 动作
  • 阮经天 袁富华 陈以文 王净 谢琼煖 李李仁 刘子铨 曾珮瑜

电影《周处除三害》正在院线上映,老编我已经于该片上映首日观影完毕。我先聊几句影评篇外,但对尚未观影的影迷应该有帮助。

这部电影,还是不要带孩子观看了。我对电影《第二十条》的影评分析当中,也说到了这个看法。孩子们对于性的知识储备还不足,不足以用辩证的视角去看待影片当中出现的有关于性的内容。所以,不是这辈子不让他们看,而是等他们对于正确的性的知识储备充足之后,才应该看。

我在电影院看的时候,见有几个带孩子的家长,到了“关键时刻”捂孩子眼睛。与其到了影院去捂孩子眼睛,不如自己去看,不要带孩子去。

然后聊篇内的。

《周处除三害》用哲学的眼光来打量的话,其实是讲了一个顶简单的故事。当然,这个故事可以分成很多哲学片段。一部优秀电影的尽头,其实都是哲学。而哲学话语不太容易给大家讲清楚的,就用故事来讲述,也是全球通用的。《周处除三害》的价值,便在于拿着故事讲哲学了。

影片当中,陈桂林在整个影片过程当中,一直在找人生的意义。这是哲学上的陈旧话题了,但只要聊哲学,都需要首先面对这个问题。当人开始思考自己人生意义的时候,人才正式进入到了有人格的时期。当然,很多时候,我们思考出来的结果和执行内容,也是荒诞的。影片最后,陈桂林的人生,也充满着戏剧性和荒诞性。

人过留名,雁过留声,陈桂林要当有名有姓的“悍匪”,也是人生选择当中的一个大类型。但这个类型,最终也是荒诞的,被当成了乐子和故事。

影片当中,香港仔那段,其实是哲学社会学上的内容,也蛮有趣的。这一段,破题的关键点是陈桂林干掉香港仔之后,和女主角之间展开的对话及其稍后的行为。陈桂林问女主,你妈为什么这么死心塌地跟着香港仔。女主角说,香港仔把她妈从另一个男人手中营救出来。稍后,陈桂林把车送给女主角,俩人分道扬镳。

这个地方,用最常见的话讲便是,香港仔这个曾经的屠龙少年,自己变成恶龙了。陈桂林为什么要和女主角分道扬镳呢?因为他不想自己变成恶龙。男女主角海边对话的时候,镜头当中,停着两台挖掘机,这是有趣的画面,大家可以注意一下。其实,学过世界史的朋友们也都知道,很多大洲的先贤们,打着,打着,打成功了,自己就不干了,回家养老去了。也是这个意思。

关于打成功了之后,自己回家养老去了这事儿,很多历史哲学课上都有,是什么,为什么,怎样,都有回答。我这里就不掉书袋了。陈桂林打香港仔这事儿,其实就是化用了这个历史哲学课上的小常识。好像,咱们好多理科生没学过这个常识。我记得这事儿,初中历史课就教,大家应该都学过。但咱们好多历史老师水平不济,这事儿,也得重视。

影片当中,尊者那段,估计很多影迷都会看得挺嗨皮。但这种嗨皮,是基于很多影迷站在陈桂林视角上的。我个人倾向于站在礼堂当中具体个体视角上看这个故事。我不是尊者,但我可能是尊者身边的人,或者信任尊者的人。陈桂林拔枪的时候,我是要逃跑,还是慷慨赴死呢?

咱们先看看尊者的思想,如果我们也可以把尊者的话当作思想的话。他让大家放下,让大家身外无物等等。这些话本身,似乎没啥问题。中国哲学,西方哲学,印度哲学等处,都有这种思想。这都没啥,小儿科的思想。具体到怎么放下,才是有趣的事情了。中国的大思想家王阳明也讲放下呢,讲顿悟呢。

余英时老先生相关著述当中,对于王阳明思想及其后续影响的论述很多,很专业,很精准,感兴趣的朋友可以自己找来读,我这里,不掉书袋。读完了,您肯定觉得,《周处除三害》尊者那个故事,其实就是对类似思想的另一种调侃。

但是,人家王阳明主张放下,是真放下,自己先放下。尊者这货,是忽悠别人放下,自己悄悄藏起来。这其实就面对着一个更有趣的话题了——生存问题。我全放下了,我怎么生存啊。那么,到底放下多少,怎么放下,又是哲学问题了。哲学的好处是讲度,度量衡的度,找这个度,而不是找两个极端。

另外,陈桂林在礼堂当中开枪的时候,为什么有人不走呢?您可以说,他们是被洗脑了。但如果尊者不是一个坑蒙拐骗的家伙儿,而是反之呢,他自己也是道的践行者呢?这事儿就需要辩证看待了。比如说,《十月围城》当中,慈禧也是组织一帮人去开枪的,为什么还是有一群兄弟愿意慷慨赴死呢?《周处除三害》和《十月围城》对照着看,会有奇特的效果。这个,就是马克思主义讲的辩证法。

当我处于这一样的礼堂的时候,我所信奉的,是对的呢,还是错的呢?这又是一个哲学问题。梁文道先生在《八分》这个节目当中,说过一些话,很好玩儿。他大概这么讲,学习其实就是一个逐渐怀疑和完善的过程,我怀疑我曾经学过的东西,我在怀疑当中,逐渐完善它。怀疑与完善,其实就是做学问的态度。

所以,梁文道先生读书类的节目,一上来,就有句话讲,“不保障成功”。这是和很多成功学的讲书人不一样的,他们,率先要保障你成功,继而,忽悠你。我讲到这里,您千万不要想讲书的人当中有没有个姓罗的。比如,我师弟,罗志毅。

因为读了一些书,所以,我特别怕一群人一起干一个事情。比如说,过年的时候,家族当中,一群人围着桌子,一起吃饭喝酒。这事儿,我总觉得跟《周处除三害》礼堂当中大家一起唱歌类似。好在,我叔叔大爷们知道我有这个臭毛病,早早地把我分配到厨房炒菜去了,我炒,他们吃喝。吃饭如是,其它的,也类似。

如果我们在礼堂当中,如何保持“怀疑与完善”的做学问的理性态度,或者,我们如何让自己不在礼堂当中,这些,都是哲学问题,并且是哲学可以照入现实的。

其实,在《周处除三害》当中,还有很多零碎的哲学常识,用故事的方式讲出来了。一部有趣的电影,需要有这些哲学思维才是。(文/马庆云)

周处除三害

相关资讯